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进程与决胜纲领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这一纲领性文件所深含的底蕴和底气,在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的坚实基础,在于以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为基点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战略历程的辉煌成就;这一纲领性文件能够激发出的决战决胜的信心和信念,在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战略构思和战略部署的坚定实施。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底气: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提出及实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奠定的坚实基础,最为显著地体现在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前后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思想和伟大实践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历史的和时代的赓续。
1984年3月,邓小平正式提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1](P54)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明确表达,是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科学阐释联系在一起的。在1979年到1984年这5年间,邓小平持续地使用“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小康水平”“小康的国家”这样的用语,表达他对“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时,就明确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2](P207)的奋斗目标。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正式宣告:“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3](P439)“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真实地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宏伟目标,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决心。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也没有放弃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3](P479)在“文化大革命”的复杂局面和艰难环境下,重申“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表达了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民族复兴的心声。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一出自《诗经》的诗句,以“小康”一词表达了普通老百姓对殷实、宽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初,邓小平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宏伟事业,同“小康”这一富有中华传统文化而又包含了全新时代意蕴的话语结合在一起,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同亿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为一体。在“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小康水平”“小康的国家”的多种表述中,邓小平最后定位于“小康社会”,形成较为系统的建设小康社会思想,并将其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这无疑是邓小平理论中最富有活力而又最具有特色的思想精华。
在党的十二大提出“两步走”战略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规划了到21世纪中叶的“三步走”战略思想,使得建设小康社会思想有了更为坚固的阶段性实施步骤。1987年4月,他提道:“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〇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目标不高,但做起来可不容易。”[1](P226)“三步走”战略是对党的十二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的延伸,也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拓展;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成为“三步走”战略的主要根据和基本依据。邓小平关于“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在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上得到确认,党的十三大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4](P478)与“中国式的现代化”紧密衔接,与“翻两番”“三步走”战略步骤密切结合,成为邓小平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最为显著的特征。
在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特征,发生着持续的、重大的影响,特别彰显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工作报告的主题之中。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主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主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小康社会”,这两个邓小平“思想词典”中最具特色的话语,成为21世纪以来召开的三次党的代表大会的“关键词”。
从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形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跨越世纪的探索历程,是邓小平理论发展的重要标识,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接续发展的突出成就。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信心:十五大到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谋划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召开的最后一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对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愿景做了清晰的也是充满信心的展望。党的十五大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4](P891)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规划了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作“第一个十年”“建党一百周年”和“建国一百周年”三个时段及各个时段的发展目标,对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作了重要拓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作了必要准备。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5](P1369)确认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6](P1923)再次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的思想。
2002年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文件起草组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以本世纪头二十年为期,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基本是可行的”。这是因为,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一是“既同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构想相衔接,也根据新的实践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二是“与党的十五大对新世纪的展望、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相一致”;三是“符合党心民意,也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展示良好的国际形象”;四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同我们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是吻合的”。[7](P414-416)这里提到的“同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构想相衔接”“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深刻地阐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同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以及相联系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思想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作了系统论述。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8](P15)在规划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进程中,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8](P16)同时,报告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达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奋斗目标作出规划和部署。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重要发展,这一发展承继了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重要特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思想、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步骤的思想紧密衔接、连为一体。在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9](P15)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思想已有酝酿。在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再次强调:“‘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10](P1004)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期望经过“十二五”时期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10](P976-977)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定力: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推进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的确立,是以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民族人民艰辛探索、不懈奋斗为坚实基础的,体现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承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神圣使命的现实担当。
回顾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11](P13)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三位一体”的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形成了 “三总”的整体思想。党的十八大强调,“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1](P13)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一百年”战略构思和实施步骤更为紧密地衔接在一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勇前进,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刚结束,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习近平提出:“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11](P77-78)如何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在“明确政策导向”“针对发展难题”和“顺应人民意愿”上下功夫,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新的实践中,锐意改革、勇于发展、善于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也增添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治国理政这一根本课题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与主要内容,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为历史任务,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总方针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后形成的最为瞩目的思想,也是对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重要发展。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就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他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11](P84)从历史、现实、未来的结合上看,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有机地融于建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之中,这是对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新理解。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融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中,深刻地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12](P19)更是对邓小平阐释的建设小康社会和“三步走”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习近平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12](P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提出的新论断和新要求,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直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系统的战略举措。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12](P12)这是习近平第一次从“四个全面”上,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及举措作出的完整表述和基本定位。“四个全面”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形成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可靠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支撑的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经验的新凝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思想,也是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在新的历史进程中的新发展。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纲领: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部署
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以“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13]为基本的“问题意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要求和发展理念,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纲领,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攻略。
这一决战纲领和决胜攻略,集中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遵循原则的确立上。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六个坚持”的原则: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二是坚持科学发展,坚守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的,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坚守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的原则;四是坚持依法治国,坚守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的原则;五是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守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六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守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的原则。这六个方面的“原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本总结,是对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新的概括,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科学阐释。
这一决战纲领和决胜攻略,也集中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的确立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在经济发展上,要努力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社会发展上,要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在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在政治和文化发展上,使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在生态文明发展上,使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五中全会特别提出了“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发展的更高的目标要求,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13]这些新的目标要求,突出了小康社会建设中精准发力于“全面”、集中力量于“建成”,使得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落在实处,也使得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趋于现实。
这一决战纲领和决胜攻略,还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牢固树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上。在这五个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强调培育发展新动力,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框架,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等观点,从根本上突破了西方经济学中风行的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狭隘限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创新理论的境界;协调发展理念,强调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在协调中拓展发展空间等观点,是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社会化大生产中部类和部门之间平衡发展理论的新的运用,是对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思想的新的阐释,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视界;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观点,是对世纪之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探索的凝练,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坚实基础;开放发展理念,强调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的开放新格局等观点,是对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理论的重要发展,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理论的新的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理论的升华;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共建共享相统一,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等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基本经济规律理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理论视野的重要拓展。
对遵循原则、目标要求和发展理念的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体现了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科学规划和周密部署。特别是其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更是在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上,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纲领和决胜攻略的核心内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理念与遵循原则、目标要求结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新发展,把始于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提升到新的高度,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推向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9]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0]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1]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2]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1).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作者:顾海良)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上述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共享“北京习风堂”微信号:bjxft2015